科技资讯媒体ITFEED

首页 电商 互联网 硬件 创投 生活

罗辑思维的“乌托邦”实验

罗辑思维的社群商业模式中所具备的“乌托邦”气质,为其带来了无休无止的争议。



在2013年七夕之前,很多人认为罗辑思维只是一个形式新鲜、细水长流做内容的自媒体。但分水岭随着其为社群商业的闪亮未来站台而出现。去年七夕节和12月底,罗辑思维依托两次“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分别在半天时间内募集资金160万元、在一天时间内募集资金800万元,从而彻底引爆了外界的关注,进而被视作自媒体变现的“标杆”。
但显然,创始人罗振宇并不满足于“自媒体标杆”这一头衔,会员费的募集也远非其梦想中的长期商业模式。在此后的时间内,带着付费1200元的铁杆会员和付费200元的普通会员们,罗辑思维开始举办相亲会、带队采茶、吃“霸王餐”、游斐济……其飘忽不定的玩法让外界多少有些摸不到头脑,而罗辑思维也宣布在未来最多发展10万名会员。
今年5月,在晒出用户数达到200万、脱口秀视频观看次数过亿的同时,联合创始人申音宣告和罗振宇分手,让传统经纪人带明星的治理模式与罗辑思维创新实验之间的矛盾暴露在公众面前。至此,对罗辑思维的未来将何去何从的讨论热度也再次高涨。

自媒体内容生产链

事实上,在此之前,尽管商业模式并未定型,但罗辑思维的内容生产早已步入正轨,罗辑思维主编杜若洋在后台搭建了素材库,每天,罗振宇会从中挑出合适的故事,并录制好一段语音,这段语音将伴随着起床的铃声,出现在一群年轻人的“如厕时间”,成为手机上的“马桶伴侣”。

据《天下网商•经理人》记者了解,作为罗辑思维标志的每日60秒语音内容,目前的打开率已经出现一定的下降,徘徊在30%左右,但对应到目前行业内自媒体平均3%~5%的打开率以及罗辑思维整体的用户基数,这一数据依然表明其受欢迎程度惊人。

目前,在脱口秀视频节目方面,选题主要由主编搜集、确定,也有来自用户互动方面的话题。而来自外脑的策划、点子和建议正变得日益重要。据悉,当选题确定以后,团队需要做相应的提纲,搜集补充资料,最终形成口语化脚本,由罗振宇一遍遍来讲述。

尽管需要反复打磨内容,但对于商业模式尚未定型的小团队来说,制作成本仍需要尽量压缩,而内容生产模式的延续性同样是其考量重点,要持续抛出有趣、有料的观点,除了外部的策划团队外,通过荐书获得观点,同样是基于长期性的考虑。

社会化企业还是乌托邦实验

当罗辑思维吸附的用户数越来越大,无论是社群实验还是商业模式探索都具备了基础条件。但是,在很多人看
来,规模庞大的用户数恰恰是罗辑思维向社群模式迈进的障碍。因为用户与作为魅力人格体中心的罗辑思维单线连接,导致在这一媒体属性强劲的平台上,用户之间的横向连接和互动难以实现,最终变成一个大社会,而不是成员之间具有强关系的社群。

据《天下网商•经理人》记者了解到,目前,罗辑思维10人左右的团队,已经覆盖200多万订阅用户,而采用的仍然是看似轻盈的模式。其中,罗辑思维的会员运营团队负责每个月邮寄图书和小礼物,接听会员电话,策划会员活动,要服务超过2万的会员,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多位业内人士对《天下网商•经理人》记者做了类似的分析:罗辑思维向会员收费的价值并不在于所谓变现,而在于将核心会员从庞大的用户基数中筛选出来。无论是付费还是开通微信支付的行为,都能尽快帮助其筛选出核心会员,这是一群忠诚、有人情味的伙伴,通过这一层筛选,罗辑思维得以将松散的粉丝固化为明确的会员,从而提升黏性和活跃度。

无论是面对现有的2万付费会员,还是未来发展到10万个的会员群体,去中心化将成为罗辑思维的必然选择。在公开演讲中,罗振宇曾这样畅想,罗辑思维未来可能演化为社会化企业,“演化成一个新时代的小型交易所”。作为平台本身的罗辑思维可能不盈利,而是帮助与平台连接的一个个个体凭借自我禀赋获取资源的汇集,成就自我价值。

500年以前,托马斯•莫尔在其代表作《乌托邦》中虚构了这样一幅理想社会的图景:在乌托邦,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人人实行生产劳动,物质资料则按需分配。这一前瞻性的畅想在500年来始终伴随口水和争议,最终未能依托社会运动实现。而罗辑思维这一看来多少带点乌托邦色彩的畅想,是否能够依托商业运作来完成?

事实上,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中所具备的乌托邦气质,也为其带来了无休无止的争议,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成员商业诉求明确,且在罗辑思维平台上得到了资源和客户,将意味着其不再需要罗辑思维。虽然平台化方向类似“我搭台,你唱戏”,但罗辑思维依然要考虑增加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此外,即使成员在平台中玩各自的事情,作为一个内容中心,罗辑思维依然需要对成员进行控制,保证成员行为在社会化企业的规则框架之内,不能出格。

而另一种观点则不客气地指出,开源性质的模式会导致商业无法标准化,从而无法规模化,仅仅停留在社群福利层面,没有商业本质。

显然,不断提出新的概念,去冲击和打破固有的思维,是罗辑思维一贯秉持的鲜明风格。而业内对罗辑思维的“祛魅”性思考也未曾停止。

寻找确定性

“罗辑思维的核心从来就不是内容,而是社群。”此前,申音曾在微博上这样强调。

在中国软实力研究中心创始合伙人、董事长李天田看来,罗辑思维刚好处于过渡的时间点,它需要先通过内容以中心化的方式搭建起社群,再用去中心化的方式将组织砸扁。而目前看来,习惯于中心化思维的60、70年代生人,在踏入第二阶段时仍要面临自我的挑战。
霸王餐、斐济游和带队采茶,显然只是最初步的尝试,通过鼓励粉丝们坐下来认识彼此,来促进社群内的互动。

霸王餐、斐济游和带队采茶,显然只是最初步的尝试,罗辑思维通过鼓励粉丝们坐下来认识彼此,来促进社群内的互动。

对于罗辑思维的演进方向,商业趋势观察者、财视传媒CEO张刚认为,在成为内容加活动交易平台的过程中,罗辑思维的下一步是要专业化。例如,针对会员的旅行服务需要专业团队运营,未来的电商尝试也需要专业的团队维护。

当外界的朋友与观察者们尝试为罗辑思维寻找确定性时,罗辑思维自身显然也在为自己寻找通往未来的确定性逻辑。罗辑思维的总策划吴声对《天下网商•经理人》记者表示:“我们的体系和模型本身对商业观察是一种挑战。”在吴声看来,罗辑思维为自己定位的确定性在于:持续的有价值的社群内容是核心,始终用对的逻辑做好玩的事情是核心。所谓对的逻辑投射到商业合作上,就是始终以用户体验为第一法则,以社群体验为核心依据。这一点将改变传统商业合作的关系评价。

会员的活跃度的确考验着团队运营社群的能力,考验着团队对于社群的理解和投入。至于这样的投入最后会长出什么东西,现在我们仍然难以阐释。而针对外界对于罗辑思维模式持续性的追问,吴声则认为,商业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有变化是自然而然。现在有机会投身这一新玩法,本身就有特殊意义。

虽然置身于各种不确定性中,罗辑思维坚持行动。“从商业角度,做就是了,做比什么都重要”,吴声发现,越这样越有各种意外之喜,“有的人开始理解我们的意图了,开始理解这个时代的特征了,愿意参与这种实验了。永远不要低估或者高估群体的智慧,也不要低估或者高估品牌的生存法则。”

发布时间:2014-7-20 20:59:45,标签:罗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