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值得投资的好模式?没见过够大的脑洞,投资或创业你就危险了
网友 |
本文作者Iris(个人订阅号?hikanjian?,内有个人微信号以便私下交流夹带私货)于投资机构从事互联网早期投资工作,欢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交流,一起脑洞大开。? 之前写的内容里曾提到,什么是好的团队、好的市场方向,但是对于什么是好的模式一直没有清晰的理解,最近见到了些脑洞够大的真人真事儿,对于什么才算是好的模式才有了些易于量化的新想法。判断创业模式好坏,对于投资机构这是投后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创业团队这更是关乎其竞争力乃至生死。希望可以对创业者和非机构投资人复盘时有所帮助。 我眼中的好模式最终应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上:品质、效率,最终的投资价值也是通过这两点综合体现的。如果质量与效率综合不能提高到固有业态的 5 倍以上便可能面临很高的风险,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优化改进自身模式早晚会变成一桩生意,如果企图再度沿用 BATJ360 成功的方法赢在未来更是难上加难。 在探讨什么是好模式这个问题前应该先大致思考下社会是如何得以发展、经济是如何实现增长的。? 一、时代本身在加速发展 1.互联网本质是什么? 互联网绝不是网站、订阅号、App,这些只是表现形式!互联网本质是大大提高了各种连接的效率,并降低了连接的成本。来自于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创业者对此应尤为注意。 浅显的例子。过去书信连接需要数日,如今微信连接在毫秒之间,人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尽早做更多事情,这就是效率提升带来的好处。费用上,同样内容书信传播是微信的百倍千倍,人们可以从中省出更多钱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发展,这就是边际成本递减带来的好处。同样,首先个人消费市场空间足够大,淘宝大大提高了消费品的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京东用另一套玩法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这也可能是两家巨头在这个时代可以并存的原因之一吧。 那么,当眼下传统互联网已然红海,创业再做个网站、做个 App 时,要问自己了,我的产品有大幅提高某方面的效率或是大幅降低某种成本吗?答案如果是与 BATJ360 之类巨头的差不多,那又能颠覆掉谁呢?如果不能带来行业颠覆或是引领发展,机构投资人们提不起兴趣是很正常的。? 2.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 对于互联网人最直观的例子:PC 互联网时代大致是 1998 到 2010年,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 2010 到 2015。这里很重要的是前者大致用了 12年,后者大致只用了 5年,数字也许不够精准但是足以表明互联网本身也在越来越快的发展。这两个阶段主要通过网络工具的支撑实现了第一波网民的入网,并完成了人与人、人与中小商户之间信息与消费的连接,接下来可能会以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实现各传统行业的升级为主,而这种传统行业升级带来的投资与创业机会时间窗口期也很可能更短,也许是 3年?当然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创投机会,基于升级后的产业平台也将产生更多机遇。? 3.一些公司带动社会发展,一些在拖后腿,一些干脆被淘汰? 根据政府官方数字不难得出,1980 至 2011年 间,1 元人民币由于通货膨胀丢失了约 83%的价值。而 GDP 整体上却在持续高速增长,可见货币的流通速度效率在不断提升从而带动了发展。经营能力强周转效率高的规模以上大公司将有机会成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承载着推动行业和社会发展的职责,这也是股市大多时候能跑赢 GDP 增长的原因。 那么什么样的公司具有早期投资价值?显然是那些高效带动社会发展的公司。他们需要利用新的方法和思维来提高某个行业某方面的效率,为了能够拉高整个行业的增长,他们往往需要将效率提高到原有的 5 至 10 倍,甚至更多。互联网之所以可以这么受投资人追捧,就是因为它的指数增长特性。 一些现在正在盈利的公司也可能在拖社会的后腿。每个行业都需要高速发展或者有新的形态出现,如果一家公司还在沿用过去 5年 成功的方法,即使眼下可以赚钱,未来也会因为效率逐渐落后于 GPD 增长而被时代抛弃。即使是来自于 BAT 的创业者如果把自己在 BAT 奏效的方法再用之于创业过程中,那很可能也要成为 “传统的” 互联网人士了。当然,对于投资人如果还在用流量、订单量思维来投资新的方向,很可能也会产生很大的风险。 行业在转变,行业间需要快速巧妙的融合提高效率来挑战更快的增长,这里需要脑洞,需要些新玩法了!? 二、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提高是基础 各种形式的消费最终都会转化为个人消费,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刺激消费,消费多了 GDP 才能增长。? 1.飞跃的品质 各行业中通过经营消费制造出来的中间产品,都会经过不同的流通加工组装等环节,形成最后的个人消费品。即使是政府消费,也是用税收来做社会基础建设,也是在为个人生活所需而服务。长远来看,GDP 的不断增长要求着消费者也持续要有更高的消费动力,那么就需要保证产品及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 如果苹果只做了一款诺基亚升级版手机便会成为一个美国山寨品牌,希望获得投资人的青睐便不能做成一门生意。如此看来,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就不能只比过往好一点点,而是要有质的突破,并且也不断实现自身突破,才能一直走在经济发展的最前面。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有技术上的壁垒来形成护城河,从食品加工到机械制造,甚至是农产品种植,不一样的工艺都可能带来不一样的产品品质,这些不同的工艺便是壁垒。 放到传统互联网同样适用。比如,做一款社交 App 如果不能持续把用户间的连接质量和速度提高至微信、陌陌的数倍,用户自增长很难实现,再多功能细化优化不提升本质问题也不见得有用。比如,O2O 的各种上门美甲按摩洗车,对于消费者一个月少跑 2 次腿没有什么太不一样的感觉,对于从业者由于路上时间浪费也不见得提高收入,可见价值确实有限。再比如,做一个生鲜电商平台,对于同样的商品,如果交易的成本与价格相对于京东、1号店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并且无法控制产地实现商品差异化,那么用什么来与具有流量优势的大平台抗衡呢。这些都是所谓的产品服务体验不好,说白了就是没有直击行业本质提供具有质变的解决方案。 2.做成品牌才能“暴利”? 企业想走的更远是需要自身赚钱的,资本市场的钱也是基于企业利润或预测利润而进行放大的。品牌才能提高利润率、复购率,通过口碑使得推广成本实现边际递减。关于品牌如何做可以参考个人订阅号?hikanjian?中 1月22日 那篇,写的时候脑洞不够大,意识流文体该表述内容都有但结构略显杂乱,能感受到多少全看个人脑洞大小。? 三、大开脑洞提升效率? 如果没见过什么是脑洞大,对于 “脑洞” 这个词儿是很难深刻理解的,见过了一些后我也才慢慢理解颠覆就发生在身边。这些足够大的 “脑洞” 也都不是异想天开而来的,背后的逻辑通常都显得平淡无奇,都是敏锐的捕获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抓住了行业的本质,利用新的看似 “野路子” 的玩法实现了 10 倍甚至是数 10 倍的效率提升。 案例1:书籍出版的颠覆 一位朋友,不到 2 个月写一本书,完成度不到 70%,收益却已经约等于他之前 4 本书大卖 10年 的收益,已达数百万人民币之多,如果利用传统方式写书出版分稿费的模式这是根本不能实现的。效率提升了多少倍,大家可以默默计算下。更重要的通过这种做法还实现了版权的保护与内容质量的提升,同时引入了高端的读者社群并建立了读者之间较强的关联性。? 案例2:孵化器的颠覆 孵化器基本无需募资,成立 2 个月内,保证项目靠谱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多个项目在运营数据上走到天使轮阶段。原来一直孵化型基金从募资到 Close,半年很正常,还要大部分收益分给投资人们,而真正亲力亲为的投资人们却无法保证收益。对于想进入孵化器的创业者也需要经历漫长痛苦的融资过程,好不容易获得少量的资金支持还需要以很低的估值出让不少股份,从 0 开始又需要有数月的不断试错来验证可行性。对于孵化器而言这样的效率提升无疑也是颠覆性的。 案例3:门店经营的颠覆 一家快速发展中的新兴餐饮连锁品牌用 7 家小型门店,在同样的时间段内,实现了同品类老牌连锁店一半的营业额,这个老品牌连锁店拥有 27 家中等大小的门店,而这 7 家店的平方之和约等于老牌一家大店的面积。新品牌将这个餐饮品类经营的坪效提升了 10 至 15 倍。通过特殊工艺食品制作实现了不一样的好吃的产品,在经营上理性的做减法,围绕着运营效率、利润率不断的理性的做出取舍,才能有这样突破性的结果。 案例4:消费品定制带来的颠覆 某新兴食品品牌在无任何流量购买的情况下,于天猫长期居于该品类销售量榜榜首,并且单量是第二名老品牌的 2 倍之多。新品牌初期在没有成熟产品时便开始通过线上搭建自己的粉丝群,利用初期的粉丝反向打磨自己的食品产品,获得最好评价的产品才会逐步批量生产,同时新的粉丝群也将成为前几批消费者。也许会有疑问,线上获取粉丝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个的确,但是不断优化产品可以大大提高消费的客单价、复购率、缩短付费周期,这些足以收回粉丝的获取成本了。精力放在用户群体运营,并促使用户来参与到产品的定制过程中,所带来的好处在结果上显而易见,这便是对过往传统半盲目式生产的一种颠覆。 案例5:病历结构化的巨大价值 这个案例看似是个体力活,稍显平淡,然而其背后的价值确实巨大的。在接触家好科技的问问医生、趣孕产品(合伙人余攀欢迎被勾搭,微信号pandayu)之前,我对病历结构化的价值也没有太多的感知。然而后来才知道往往一款药品的研发要经历漫长的 10年,4 期临床测试,每期测试耗时约 2年,而这些时间主要花费在了人工寻找病历上,如果将病历结构化那么寻找合适病历就变成了分分钟的事情,同时医生临床治疗病患时也将有更精准的数据依据。而病历结构化本身对于数据完整度、关键数据提取、有效数据模型搭建有着很高专业要求度(题外话,这也说明大数据的价值体现要与一个行业深度的结合才能实现,而发展也要深度依赖于行业资源的拓展),这种有门槛的 “体力活” 显然要比不痛不痒的在线问诊、用户上传病历有更多想象空间。 案例出于对项目们的保护不能公开讲述过细,这些案例已经有实际的运营数据来证明真实有效,这对于阐述什么是效率质变已经足够用了。这些案例发生当然仅限于其对应的领域,换至其他行业方向同样方法玩不转,但是这些看似偶然的脑洞居然发生在了不同的领域中,那么其他领域应该大都也是可以被颠覆的,如果还没找到自己创业投资领域的颠覆性玩法,那不妨在一个点上多些耐心的思考和大胆的尝试。? 这些的人用各种看似不同寻常的方法做事儿很容易被称为 “野路子”,360 的免费在当时看来也够野,而如今却被大家认为这就是互联网应该做的事儿。很喜欢 “野路子” 的人,因为他们的野路子方法一旦可以规模化快速复制,将带来更多改写历史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也正是最让投资人和创业者们着迷的东西。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有了品质、效率这两个标准之后,似乎创业选择零经验的行业也知道如何评判自身模式的完善程度了,再去投资新领域也可以很快上手了。方法论的不断总结可以获得更高效的自我提升,虽然这个过程中会充斥着不断自我否定的矛盾,但是新的脑洞带来的突然间的顿悟满足感让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乐趣,即使这种顿悟未来有可能会被自我否定掉,但也意味着新的脑洞乐趣又存在了可能性。放大至社会的发展,它也是处于不断的自我迭代更新之中,在为不断思考、能够萌生出高效解决方案的脑洞大咖留有着无限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