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媒体ITFEED

首页 电商 互联网 硬件 创投 生活

iamsujie苏杰《淘宝十年产品事》连载

iamsujie

001.引言,故事要开始了

后天是2013年5月10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五,但对淘宝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在2003年5月10日,她成立了。

十年,虽不长,但也不短,里面总有一些故事值得说。

淘宝网

别急,在开始淘宝产品的故事之前,我先说说自己的故事,2010年4月,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V1.0出版的时间,也正好是我从B2B转岗到淘宝的日子,之后,我在天猫做了将近两年的产品,逐渐体会到各种痛苦和可惜。因为我在工作中发现,淘宝的产品,里面有太多精彩的案例,有太多犯过的错在反复出现,每一个傻逼的设计都是有原因的,每一个庞大的系统都是一步步长成的,甚至每一个大家想到的“新产品”,都是几年前有人想过、甚至做过的,但是,很多新来的产品经理,不知道也不理解。

于是,我想把这些故事写出来。

产品经理的成长,案例教学是很好的办法,而最好的案例其实就在身边,淘宝的核心系统这么多年的积累,已经可以提供很多思路。很高兴,我发现淘宝最早的几位产品经理都还在阿里集团,但都已离开产品一线,我很担心再过3、5年大家都不记得当初做过的事情了,或者不在阿里了,那就是整个淘宝产品记忆的丢失,是阿里的重大损失、甚至是电商行业、产品经理业界的遗憾。

说干就干,我离开天猫转岗集团,为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差不多一年前启动这事儿,2012年5月,当初的想法是书写一部《淘宝产品史》,完整的描述整个淘宝的产品架构,以及她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可是,在做的过程中,接触了上百位淘宝的老员工,越来越发现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想想也是,淘宝的产品经理们一致认为,淘宝很需要一位首席产品架构师,但大家也一致认为,没人有能力坐这个位子。所以,到了今年,我渐渐放弃了最初的想法,转而以故事集的方式来呈现,好吧,就叫《淘宝十年产品事》,难保不片面、难保不主观,大家凑合着看。现在的打算是,从博客开始,每周放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长度从1、2千到3、4千字不等,以我现在手头的资料,放个一年以上不成问题,并且,根据大家的反馈,随时调整。

编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一些产品的设计思路,甚至蕴含了哲学上的思考,相信,不仅对产品经理们、电商从业者,也会给更多人带来一些启发。

那么,就让我们从“一个买家来到淘宝会碰到什么产品”切进去,开始吧。

2013-5-8 20:39:21
iamsujie

002.一个买家的淘宝之旅

你应该在淘宝上买过东西,我们来说最常见的购物过程:

从某个入口类页面(或广义到产品)开始,经过某种导购过程,到达了需要你做交易决策的页面,之后,进入交易过程

一个买家的淘宝之旅
手绘:一个买家的淘宝之旅

每个环节,举一些例子说明一下典型的产品。

入口,最典型的是淘宝首页www.taobao.com)或某个活动页面,当然,对于一些资深的淘宝买家,Ta的入口也可能是“我的淘宝”、某个“垂直市场首页”、收藏的某个“店铺首页”,甚至是某些有SNS属性的页面,比如淘宝内部的论坛、帮派,或外部的蘑菇街、美丽说。

然后,从这个入口到一个具体的商品详情页面,也叫商品Detail页,的过程,都可以视为广义的导购过程。淘宝可以根据买家是否有明确的购物需求,而用不同的产品来导购:

?对有明确购物目标的(比如说要买一双Nike鞋,连货号都知道了)买家,提供搜索搜索结果页

?对于只有模糊购物目标的(比如想买几件T恤、一个路由器)买家,提供类目导航、各种频道页导航

?对于没有购物目标的(很像线下逛街的女生,随便看看,看到好的就买)买家,可以提供各种促销活动信息,君不见,多少本来没购物需求的人,面对双11的促销页面,忍不住直呼想“剁手”。

导购的过程页面,经常是一个列表,所以也叫List页

随着购物诉求越来越多样,近年来我们在尝试通过购物的心理诉求来分类导购,比如“求新、求便宜(对list按照价格排序就是很典型的对应功能)、求实惠、求品质、从众(按销量排序)、追星”等等,或者是场景化的导购,比如对装修,可以按照“水电阶段、泥瓦阶段、木工阶段、油漆阶段、软装阶段”等引导买家。这里面的学问很多,靠的是对行业和用户的理解。

这个环节背后,还有一些,买家不太能感受到的产品,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营销体系、会员体系、广告系统等,有时候,出现在你面前的宝贝,可能是根据你的会员信息,通过营销或广告系统里,某个强大的算法算出来的。

接下来,你到了商品Detail页,在页面上浏览各种信息,做出购买决策,可以不买,可以“立刻购买”,也可以再考虑考虑,把宝贝放进“收藏夹”或“加入购物车”,还可以通过“阿里旺旺”和卖家沟通。

之后,就进入交易过程,从付款到卖家发货到买家确认收货,到评价,当然,还有可能存在的逆向流程,比如退款、退货。支付环节的支付宝,因为早在2004年就独立出去了,这里就不细说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看到支付宝的产品故事。

对了,定义一下,我们讲的淘宝,是广义淘宝,一些延伸产品也算,比如B2C平台“天猫”、C2B的“聚划算”等,都可算是淘宝非常有特点的垂直市场。而“一淘”,可看做是淘内加淘外的全网导购的一个入口。

另外,还有一些产品需要大家自行脑补,第一,上面提到的产品,平时大家看到的多是前台,而任何一个产品都是有后台的,而且后台的设计往往比前台更复杂;第二,我们多在说过去的故事,所以无线相关的提及不多,但道理是相通的;第三,与卖家关系更大的产品,如商户工具、物流、金融、阿里学院等,大家比较陌生,要解释清楚也比较难,所以也一笔带过。

上面,我们默默的提到了网站的四种典型页面,对做网页产品的同学可能有些帮助。这里再提一下:

第一种,Detail页面,好比新浪的一篇新闻,相对静态,主要用于展示信息;

第二种,List页面,比如baidu的搜索结果,是一个引导性的过程页面;

第三种,交互页面,需要用户填各种表单、需要互动的页面,比如各大网站的注册页面;

第四种,综合页面,就是其他很难分类的,或者前三种混合的页面,呵呵,比如淘宝的购物车页面,就混合了List和交互。

有了这个框架,碰到淘宝的任何产品,都可以找个位置放进去了,下一节开始,故事将一一展开。

2013-5-10 20:51:38 2楼
苏杰

003.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

淘宝从2003年到2013年,从零开始,发展非常快,做到了一年上万亿的规模。2012年双十一,淘宝的峰值交易额是191亿,天猫做了132亿,集市做了59亿。这是互联网给予的机会,当然也靠淘宝抓住了机会。

截止2012(可以找PR更新数字):

淘宝有4亿多注册会员。

淘宝单天用户访问峰值1.2亿,是2012年的双十一,中国1/10的人都来淘宝了。

淘宝在线商品超过10亿,事实上我们商品库的数据可能超过20亿。

淘宝有600万卖家,给社会创造的就业机会至少有数百万。

要把这些应用支撑起来,技术当然很重要,但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系统,根据需求的变化,从简单逐渐复杂的现实案例。接下来,我们将以淘宝上最最核心的一个对象――商品,也叫宝贝,为例,来说说系统的变迁。

你可以逐步了解到商品系统里“类目、属性、属性值、子属性、枚举可输入、类目属性、前台类目、后台类目、公共属性、关键属性、销售属性、商品属性、SPU、商品、SKU……”等概念,这么复杂?但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很要命的问题。

我觉得,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我恨不得把家里的各种东西都归类放进对应的盒子里,然后盒子上都贴上标签,再盒子套盒子,我们就是喜欢这种逻辑清晰的世界……而商品管理的核心,或者说基础就是“分类”,不要小看分类,高校里有一个信息管理专业,只研究这个课题。

2003年5月,淘宝刚上线的时候,只有几个商品,可以想象,很容易管,根本不需要分类,无非就是把几个商品铺开来给用户选就行了。随着商品多起来以后,才牵扯到分类。因为我们有了很多商品以后,就需要管理,首先需要梳理清楚,分清楚,才能去管,不能10亿商品一个个管,没有意义,“分类”方法的变迁是整个商品系统变迁的核心。

刚开始分类很简单,叫类目,类目就是一个纯粹的分类,像“服装、电器、手机”等这样分下去。我们拿服装来做例子,当所有商品到100多个的时候,服装有20个,不需要再分了,到了1000个的时候,服装可400个,不分也可以,但已经不太好选的,如果40个商品一页的话,就要翻10页,用户翻页的习惯,耐心最多有3页,第3页以后的商品,点击非常低。

到了10000个商品的时候,你不分就傻了,是一种浪费,因为我们发现,在商品数量比较少的时候,总交易额和商品数量强烈正相关,而这里的商品数量,是能被买家看到的有效数量。于是,当商品数越来越多,到10万,100万,1000万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类目分得更细,但是,不可能全部平铺,想象一下,一下子展现给买家1000个类目让他筛选,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出现了多级类目的概念,就是一棵类目树

大毛:具体怎么分,如果你来分“服装”的话怎么分?

小明:男装、女装。

大毛:那商品到1亿的时候怎么分?

小明:T恤、裤子、品牌。上面再划一块,把童装划出来。

大毛:女装呢?

小明:还是T恤。欧美风、日韩风。

大毛:大家发现什么问题吗?

小明:乱掉了……太深了……

商品越来越多,类目树就会越来越深,买家就会越来越难找到想要的商品,另一方面,早期的淘宝又需要更多的商品,这个矛盾是问题的本质,成为了交易额的天花板,整整困扰淘宝4年时间。

为什么?正常的用户购物路径,从服装到男装到T恤,每一次点击,用户都会有一定比例的流失,大概超过50%,这样你可以算一下,0.5×0.5×0.5,这样再下去就没几个用户进来了,但另一方面,商品太多,你又必须得这么分,有很多品牌,比如说杰克琼斯、美特斯邦威、耐克,不分出来,那在T恤上找,也是很费力的。

再者,这样分下去,我们的小二也会比较累,很乱,我们发现,除了男装,女装下面也是有T恤的,T恤下面也是有品牌的,美特斯邦威、耐克……这样的树分下去以后,交叉和重合不可避免,变成了一个很难管理的网

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直到2006年,我们才引入了“属性”的概念。

对了,淘宝的员工也称作小二,我们先提一下这个称呼的由来。

淘宝最早的创立者们都是阿里巴巴的员工,但淘宝的风格与阿里巴巴有明显差异,当时,大家都觉得淘宝一定不能一本正经,一定要好玩,fun,所以,我们把自己和买卖家之间关系,比作了一个茶馆的感觉。大家一起聊天,小二肩上搭一块毛巾――“啊,客官您来了”,桌子掸两下,给他端两杯茶,然后掌柜就来招呼两句。所有的一切,一定要for fun,所以,什么小二、武侠、花名什么的,都来了,后面再慢慢给大家介绍。

2013-5-16 20:48:09 3楼
苏杰

004.看似“完美”的类目+属性

从2003年一直到2006年下半年,过了三年多,我们才引入属性,这是一个革命性变化,为什么这么久?一方面,淘宝小二对业务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商品管理的本质是分类(再深究一步,分类是为了更好的匹配供求关系),今天很多小二都能回答出来,但当初能够回答出来的很少;另一方面,商品数量是逐步增长的,这个问题到2006年才变成成一个会死人的问题,对产品经理来说,问题总是太多,资源总是太少,什么问题是会死人的,才优先解决。在04、05年,用类目分下去,还不会死人,到06年商品数量已经破千万了,意味着这样分下去就没办法分了。

这个时候,淘宝有一个的传奇产品经理――一灯,提出了属性的概念,属性很好的解决了上一节提到的两个问题。与类目相比,属性更离散、更灵活,类似Tag,一个商品只能属于一个类目,但可以有多个属性,今天大家都能一下子想到这个概念,但在2006年,不容易。

品牌是一个属性,性别、颜色、尺寸、材质也是属性……属性下面会有值,即属性值,比如品牌下面有杰克琼斯、耐克、诺基亚、苹果,所以,属性的本质还是为了分类。

其实,最早有属性的类目是食品,淘宝上卖食品,食品监管部门说食品有些标准化信息必须有的,比如,批文、生产日期、健字号。当时对食品类目做了十几个属性定义,每个商品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属性值,最早这个属性只是用来描述的,而不是用来分类用的。淘宝的很多产品,都是灰度发布的,比如先用个别类目做属性的试点,就是一个例子,虽然这个例子有点被动,但思路很有价值,可以小范围试错,优化,成熟之后再大规模推广

回到属性,我们讲到类目之外又有了属性,属性下面有属性值,其实有的属性值还会变成子属性。子属性是为了更好的分类,比如像品牌和子品牌(或系列)。品牌是属性,阿迪、耐克、匡威是属性值,同时,阿迪又会是一个子属性,它的子属性值为“Performance系列(三条纹),Originals系列(三叶草)和Style系列(圆球型LOGO)”。如果没有子属性的概念,那又会出现没有子类目一样的情况,太多的属性值并列,导致无法筛选。

品牌和系列,在现实中也是有从属关系的,比较适合把系列挂在品牌下面,这样一个品牌有相应的系列,另外一个品牌有另外相应的系列,所以说,属性和类目一样,也是一棵树――属性树。这是属性与简单Tag的差别,Tag没有结构,更加松散,上亿的商品没有办法用如此松散的Tag来管理,所以,属性有结构,并且,也有级数的控制。

我们再来看看属性值的管理,大家有没有发现属性值和属性值其实是不同的?有的比较简单,属性值是离散的,比如性别只有两类――男、女,最多加上“中性”。有的稍微复杂一点,比如手机的品牌下面有苹果、诺基亚、三星,服装的品牌有杰克琼斯、耐克等,但小二很难列全,因为这个东西是不断变化的。还有的更复杂一点,比如重量,它是一个连续的值,没有办法全列出来。用一个表格简单的表示一下上述三种属性值,如下:

属性值分类是否可枚举是否可输入说明
1,如性别小二能枚举完全
2,如品牌小二无法枚举完全,需要卖家帮忙
3,如重量客观上有无穷多的属性值

属性值在客观上的不同,导致了产品上的一些区别,这三种从上到下,有两点值得说说。

第一,管控的尺度是越来越松的,比较容易理解,枚举不可输入――性别,是人都能列全,我们直接定了。枚举可输入――品牌,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品牌不能由卖家输入,卖家发布商品的时候就可能找不到自己的品牌。这时候怎么办?大家很容易想到解决方案――增加“其他”。但这样会使得我们永远不知道某些品牌,所以,可输入起到一个信息采集的作用,因为这类属性值小二是不可提前预知的。系统通过用户输入的行为进行一个排序,比较重要的就跳出来,小二把它加到可选范围里面去,这样属性值就更完善了。而不可枚举,是放开让卖家自己玩的。

第二,分类的功能是越来越小的。一般来说不可枚举的东西,是不可以分类的,这意味着这个值是描述性的。比如说尺寸、体积、重量,这种是不可枚举的,因为这种东西直接拿这个值做分类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有些时候可能会按区间来做分类。比如颜色,它某种程度上跟价格一样的,因为颜色稍微变一点,就可以分出来,但是有谁能够说出20种以上的颜色?很难,如果你把几万种颜色描述出来,那对用户没有意义。所以产品经理就在做简化的动作,我们归归类好了,比如说红色、蓝色、灰色,再细一点,天蓝色、天青色,再加个“其他”,这样来分的,把一个不可枚举的属性变成了可枚举的区间。

有了这些属性以后,怎么跟类目搭上关系?

首先,属性只能挂在叶子类目下面,非叶子类目其实也有对属性的需求,但那是通过另外的方式来实现的,下文谈到公共属性的时候,会说到这个问题。

其次,类目和属性是有关联关系的,这避免了某个类目下无关属性过多导致的麻烦。举个例子,对于T恤这个类目来说,假设父类目是男装,品牌这个属性肯定是需要的,材质也是必须的,颜色也是需要的,尺码也是需要的,但性别不需要……我们发现,有些属性适合放在这个类目,有些属性不适合放在这个类目,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就是类目属性,这是淘宝的专有词汇,类目与属性是有关联关系的,某个类目都有自己特有的属性。

那么,类目和属性怎么跟商品关联上?其实很简单,卖家发布商品的时候,先从根目录选到叶子类目,再选择这个叶子类目对应的类目属性的各种属性值。前台,买家在挑选商品的时候,也能从类目和属性两个维度筛选。

至此,我们对整个商品的描述很完整,也很完美,有了属性以后,我们分1亿商品都能轻松搞定,假想当时,设计出这套体系的产品经理们,一定非常有成就感。但是,接下来新出现的问题才是更严重的,大家想想看,这个看起来非常完美的体系会有什么问题?

2013-5-23 14:04:33 4楼
苏杰

005.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产品

上一次我们提到,看似完美的“类目+属性”体系,其中蕴藏着更大的问题,有一句玩笑:专家就是擅长解决困扰大家已久的问题……的同时,创造出两个大家闻所未闻的新问题……的人

我们继续,以品牌这个属性举例。作为淘宝的小二,每个人能说出来的品牌非常有限,一般只有几十个,能说出几百个已经是行业专家了,但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汇集出来的品牌至少几万个,怎么办?让消费者怎么选?意味着这个品牌这个属性的属性值一定要再想办法细分。小二当然也很聪明,就搞出了“男装品牌”、“女装品牌”、“手机品牌”等等不同的属性。

那么,男装品牌挂在男装的叶子类目――T恤――下面,女装品牌挂在女装的叶子类目――T恤――下面……不同类目的运营小二因为分工的关系,各自维护各自类目的品牌属性值,这样就带来几个问题。

第一,不同的类目下都是品牌这个属性,但数据库里的ID不一致。

第二,品牌之下的属性值不唯一,比如,男装的“耐克”在数据库里面有一个单独的值,女装的“耐克”在数据库里面又有另外一个值,属性值不归一了。这样就很乱,本来都是耐克,但是男装耐克和女装耐克是没有关系的,对前台导购来说,这是非常怪异的事情。

第三,同样一个“阿迪达斯”,不同小二定义的格式不一样,可以是“阿迪达斯、阿迪、adidas、Adidas”等等。

如果放任上述问题存在,小二是没办法做基于品牌的管理的,卖家在发布商品的时候也会碰到选择困难,买家在前台找商品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做了“属性归一”的事情。这个事情又要分两块来看,一是历史的问题,一是将来的问题。

先说历史问题,当时我们把某些需要归一的属性列出来,比如“品牌”,通过这个关键字找,然后看了一下所有属性里面是“品牌”意思的属性,把这些属性合并掉,并在一个ID下,再把下面的属性值也做合并,解决上述后两个问题。你可以想象,我们先要考虑“哪些属性需要做归一、哪些属性值要做归一”,然后再一步步操作,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肉工作。所以,其实当时也用了一些技术手段来辅助,比如通过模糊匹配,找出哪些属性可能是同一个属性。

更悲惨的是,这只能解决历史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将来。

当我们把“品牌”人肉完了以后,截止那一刻,品牌和品牌值都是很干净的,而且为了避免第三个问题,品牌值我们还做了一个规范,英文在前面,中文在后面,然后用反斜杠隔开。但是,品牌下面的属性值还是有几万个,让小二在几万个属性值里面挑出来,他会嫌烦,所以很多小二还是“违规”操作,他可能直接输入一个,按照自己意愿,比如说“Nokia/诺基亚”已经有了,他会直接输入一个诺基亚,然后把这个值挂到了他自己的类目属性里面去。这也就是说,又有两个诺基亚了,于是,我们只能定期去清理。

这个问题很难用产品来彻底解决,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因为品牌的复杂性,可能有的品牌并没有英文或者说中文。所以,我们后来用了一个看起来很傻的方案――整个淘宝品牌管理里面,允许品牌输入的只有唯一一位小二,后来又交给了一个团队(截止2012年初),之后,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过几年再和大家分享。从这里例子里我们看到,在特定的场景下,一个问题不一定要用传统意义上的“开发产品功能”来解决,产品经理的责任从根本上来说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产品

但,有了这个专职的小二以后,还是需要定期清理,为什么?因为小二添加品牌是相对可以做得规范一点,但还有大量的品牌是通过枚举可输入的方式进来的,这也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品牌库。一旦这些卖家输入的品牌下面的商品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又需要把这些品牌进行归一,整理到小二认可的品牌值里面,所以这个清理是一个持续的动作,直到2012年还在做。

品牌这个属性比较关键,还可能人肉做,而其他的一些属性,很多就乱着放在那里。当然,将来我们希望有产品经理能够通过系统的方式彻底解决掉这个问题。

为了方便管理,这里还有必要提一下公共属性的概念。举个例子,服装下面有上衣裤子,然后再分很多子类目里面,品牌、性别是大家都有的属性,我们之前提到,在类目树里,非叶子类目是没办法挂属性的,但是这些属性是共用的,即每个子类目都有的属性,直接挑出来,作为父类目的公共属性,在前台直接展现在非叶子类目下,也就是说,前台导购路径走到上衣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男女的性别筛选,品牌的筛选。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方便了买家在前台筛选的自由度。

虽不完美,但能解决问题,不过,属性的出现,还引发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问题,那就是――淘宝和卖家的感情破裂……直到2006年,淘宝和卖家一直都在蜜月期,属性到底在哪里伤害了他们呢?

2013-6-2 16:04:40 5楼
苏杰

006.谈感情,还是谈利益

以前,淘宝有一个很大的竞争对手叫Ebay,Ebay在中国的前身叫易趣,后来被Ebay收购了。一开始我们怎么把卖家从易趣挖过来?那时候淘宝的创始员工,用了很简单的一招,就是跟卖家不停的聊天,打感情牌。

顺便提一下淘宝为什么有花名,花名不是马云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战斗出来的。当时,我们在淘宝的论坛上整天跟卖家热火朝天的聊天,有一个著名的ID叫小宝,韦小宝大家都知道,韦小宝有一个特征,老婆多,卖家就开玩笑说你既然叫小宝,那其它的淘宝女小二就都算你老婆吧,叫剑屏、双儿、阿珂啊,小宝一听有道理,大家都起了花名,加上马云个人狂热的喜爱武侠小说,淘宝就这样有了花名文化。

回到感情牌,小二把卖家引到淘宝平台,通过免费留在了淘宝,那时候淘宝跟卖家的关系是非常紧密、非常融洽的,大家就像一家人。但是,有了类目属性以后,整个关系颠覆了,2007年小二们已经尝到这种痛苦了。老小二们说,以前发一个新产品,论坛发一个公告,叫好声一片,后来发布任何一个产品改进功能,总是一片骂声,为什么这样?最早就是由于类目属性造成的,骂的很搞笑,他说这次改进是不错,但是我还是要骂你一声,即使给他一个很好的功能,也要被骂,那会儿的一些产品经理是很沮丧的,刚进来的时候,大家非常在乎用户的声音,我们知道做产品经理最在乎的就是用户,本来希望通过用户的赞美声音给自己提升信心,结果被挫伤得一塌糊涂。

一起来看看这个招骂的类目属性吧,以前商品从0到1万,到10万,到100万,到1000万这样的数量级,虽然整个分类不停在变,但只有类目的改变,卖家是不受影响的。为什么这么说?比如服装,小二在后台分一下,分成男装女装,那么,有的服装就会挂在男装下面,有的会挂在女装下面,我们的小二会通过工具,用关键词来判断,把商品都挂到新的类目下,所以卖家该怎么卖还是怎么卖。

虽然会有错误,但错误不多,排查错误的工作可以由卖家自己搞定,工作量不大,就是移移类目。但是有了属性以后,问题来了,属性一修改,比如男装这个类目,每个商品是什么属性值,小二是管不过来的,需要卖家自己填,否则就强制下架。

可能有的同学要问,为什么不能用一个默认值“其他”,至少保持这些商品在架上?因为属性的引入就是因为商品太多了,如果为了避免下架,而把很多属性值为“其他”的商品保留在架上,就违背了提出属性的初衷。假想一下,那样商家添加属性值的动力就会低,然后前台出现很多“虽然有属性值,但是无法筛选”的商品,将全是垃圾数据。

所以,下架后,卖家就只能一个一个填,每个商品算1分钟好了,如果500个商品,就是500分钟,那一整天就废掉了,他就忙着在那里填属性值,不然就没办法上架。这样的话,类目调整一次,他就歇业一天,而类目调整不是只有一次,而是经常性的,所以,你能理解卖家的痛苦了么?

而更大的痛苦还在于小二和卖家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矛盾的关键就是,小二越来越喜欢调整类目和属性了。

大家都知道,类目层级越深,意味着买家流失越多,买家要找到一件商品,一级一级走下去,所有的结点都是树状的,而有了属性,路径就变成网状的了,它的路径变短,转化率变高,买家体验变好,假设属性值调到一级类目以后,他可以通过服装到品牌,通过服装到男女,通过服装到材质,买家可以更快通过“类目+属性”找到他想要的商品。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事实就是小二们开始把类目树变浅,利用更加灵活的属性来替代类目的分类作用。

我们再来个实际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最早只有类目的分类是男装,然后上衣,然后T恤,然后polo衫,四级。有了属性以后,polo可以变成款式,甚至T恤也可以变成款式,这样类目变成了男装、上衣两层了,到上衣以后,既可以选品牌,也可以选款式,也可以选其他材质,两级就可以完成了,还多了很多其他属性可以筛选。

所以,小二就有非常大的热情调整类目属性,可以提升转化率,小二来说是帮助KPI的大好事,对消费者也是好事,只是对于卖家来说,今天忙这个类目,明天忙那个类目,每天忙商品,每天被下架,然后上架。如果只是改一次,卖家也是能接受,但这是周期性的,比如,“风格”这个属性是季节性的属性,有时候会把它提得很前面,直接提升为一级类目的公共属性,这样意味着今天男装的类目长成这个样子的,明天的男装类目那个样子的,一天到晚变来变去,而且悲剧的是,卖家也都知道这些调整是合理的,但是一年到头这样调整,意味着他一年到头都在编辑类目,还得专门养两个人在那里,一天到晚改类目,痛苦无处排解(这个问题,到2008年有了个很巧妙的解决方案,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淘宝和卖家之间的兄弟感情破灭了,当然卖家不会走,因为还有利益。靠感情维系的关系是脆弱的,靠利益维系的关系是稳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淘宝和卖家也都在逐步成熟。

2006那一年,我们还做了一个产品,就是SPU(SPU = Standard Product Unit,标准化产品单元),这是一次对商品的“产品化尝试”,但没有放在整个商品体系里面,而是单独建立了SPU库,主要针对书籍的,因为有很多商品的分类可以分得非常精确,现在大家都听过“标品”这个词,标准化的商品,它确定了品牌、型号以后,就会得到一个唯一的产品。这套SPU的初衷只是针对一些标品的,所以它的设计没有办法融合到整个商品体系里面去,就用了一年就废掉了。现在淘宝的SPU与这个初衷不同,又是后话。

到2006年年底的时候,类目属性的故事就差不多讲完了,这也是淘宝早期商品体系的整个架构。商品这个词比较专业,其实,大家更喜欢叫“宝贝”,为什么?我想,这一定和“淘宝”这个名字有关,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有浓郁“导购”味儿的名字,以及导购的一些话题。

2013-6-13 14:50:04 6楼
1 2

发表回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