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O2O平台初现:滴滴快的 从粗放到深耕
![]() |
雕爷要给Uber发诺贝尔经济学奖,我觉得,其是应该给Uber发个诺贝尔文学奖,附带着给雕爷一个。因为,这段时间,Uber文案非常漂亮,点赞的特别多。而且,它又是“一键叫舞狮”、“一键叫摇橹”啥的,再给它增加一个“最佳导演奖”都不为过。
但周围的人们还是更多谈论着滴滴快的,大众口中难得听到一次Uber。反正我觉得,这家美国公司在落地方面一直没有多大起色,最近营销噱头多多,掩盖不住业务拓展有限、品牌辐射无力印象。 而合并后的快的与滴滴,却开始展露一家新的互联网大型平台的气质。 “今天我们必须延展……才有平台的价值……还真的不是说好像我们有多贪心,确实是我们这个业务生存之道,就是必须要把这个平台搭建起来,就像当年的淘宝,不是一个垂直链条的,其实是一个大平台,什么都在里面卖,用户才越来越多,出行其实也一样的。”27日,滴滴快的女掌门在北京对少数媒体人士说。 她提到了“贪心”一词。因为有人觉得快的、滴滴合并后,品牌、业务太多,可能缺少整合。 自2月14日宣布合并至今,已有两个半月。柳青表示,双方PR部门已完全并在一起,HR等职能部门“基本上完全整合”一起;业务部门如出租车事业部的技术、业务人员“基本”并到一起。 但部分业务与品牌依然独立。截至目前,新公司维持着双方的名字,滴滴、快的、一号专车三个品牌也是如此。柳青说“快的和滴滴是在中国合并历史上比较少有的”。她以前做投资,看过很多并购案,很少看到团队融合这么好,“几个业务都是一块儿做的”。而且,合并后,滴滴快的马上会上马拼车、代驾(主要由“杭州那边的兄弟”运营),并酝酿着“不方便马上公布的”新业务。 在夸克点评看来,维持品牌独立运营,不但符合双方团队稳定诉求,确实也符合市场趋势。打车市场虽然很热闹,但快的、滴滴们也只是满足了很小一部分需求,巨大的市场空白依然存在,它急需更多业务、产品、解决方案填补,而且,由于许多业务都属于行业新创,本身就需要品牌拓展,提高声量,多品牌入口可以强化市场认知,价值非常明显。何况,双方已经积累起相当数量的用户群(司机与大众)。这个阶段,双品牌运营更有利市场覆盖。 一个想象空间巨大的出行O2O平台,雏形已现。新公司战略负责人兼出租车事业部总经理朱景士表示,平台布局的核心,是围绕消费者建立合作,无论O2O还是其他。举例说,未来滴滴快的乘客,如果他要去咖啡馆,可能会给他提供服务,在车上就能把咖啡点了,费用付了,下车之后咖啡准备好了,他扫个码就结束了。 这其实是O2O行业里最难化解的问题之一。许多O2O平台创造了巨大流量,但在向线下引流上,应用场景构建总是很吃力,导致流量空转,无法形成真正闭环。而出租车甚至出行可以说是与生活服务相关最紧的环节,毫无违和,场景构建非常自然,一段碎片化的时间里,蕴含着许多服务集成的商机,几乎能够链接所有重要的细分领域。 当然,滴滴快的不可能一下走得太远。它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初期,它的基点依然是解决打车出行难问题。柳青提到的拼车、代驾都是市场的热点商机。其中“拼车”还是两会上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强调并表示认同的领域。 “拼车”背后的基础活可不容易。它需要有大量的司机、乘客出行数据,尤其是他们在地理空间、日常活动的轨迹与数据。而且,当每一单机会来临时,平台必须在最短时间,对司机、乘客即时性的目的地做出精准匹配,里面不但涉及海量数据、复杂的分析与计算,更要有瞬间撮合成单的技术支持。要知道,司机与车辆本身是活动的,更是有许多难度。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掌握大量的历史数据,不可能真正诞生类似的平台。滴滴与快的,经历两年多的补贴血战,汇聚了大量的用户群,比那些孤岛模式的出租车公司更有实力提供这一服务。这种技术支撑的难度甚至不比阿里双十一、微信春节零点拜年那种瞬间的海量数据分析低。 我觉得,滴滴快的敢于上马新业务,这是合并后协同效应与规模效应的体现。如果你再结合朱景士提到的出行O2O平台服务看,你会觉察到,合并后的快的与滴滴,已经走出初期的快速引爆市场、创造流量、挑战监管的粗暴打法,已经步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其中,既有大数据力量的支撑,也有接地气的应用场景的构建。 更大的效应还在于,这个雏形初具的出行O2O平台,未来还将成为一个创业平台,并带动产业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柳青表示,除了提供附加服务,这个平台会通过共享节省许多资源,尤其是降低车辆重置成本,带动许多人就业。她透露,公司副总裁陶然在做一份就业报告,5月份就公布。 这个走出补贴大战、走向精细化运营的新平台,也会起到净化作用。对于行业来说,它会促进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让人看到深耕服务的价值;对于司机来说,虽然补贴少了,但是服务的路径多了,而且效率提升等于单位时间内的收益高了;对消费者来说,出行更加便利,而且会得到不同的服务。 事实上,我认为,政府方面尤其是主管部门,一定也能感受到合并后的新平台,它的深耕动作,符合真正的市场化动向,能够切香肠式地帮助政府化解出租车行业的顽症。我相信,这个平台企业的创新行为,比直接的反垄断言论更能加快行业变革进程。 说到这里,有必要再回头看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Uber最近的动向。它的钱真够多的,营销噱头一个接一个。但我觉得,这种动作如果放在刚来中国时,效果可能更好,如今,这种高大上的营销反而比补贴大战都失去了准星:它既对外说明了Uber品牌影响力有限,又说明它有些急功近利。 当然,我丝毫不否认Uber全球在业务模式上的创新,但是,Uber的基础创新建立在美国等市场土壤中,在中国,它没有表现出挑战的勇气,缺乏深入线下的能力。虽然最近它与私家车的勾兑很多,但这只是东施效颦,不是根本性质的创新。 滴滴快的订单已是Uber全球6倍,Uber中国的近30倍。我倒是觉得,数据反而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双方背后的股东也不是那么重要。我坚信,决定双方高下的,是一种创业的气质与挑战的勇气差异。你从过往一段快的、滴滴与政府博弈的过程中,以及从柳青等人这次的言论中能感受到,这帮人确实奔着解决社会难题的用意,带有非常强烈的信心,合并调和了残酷竞争的矛盾,给了他们更多宽容的力量。而Uber在中国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意志,可以断言,未来它的表现力更多集中在COPY TO CHINA模式,以及高大上的营销上。 也就是说,打破天花板并且真正享受到产业逐步开放蛋糕的,会是那种真正在本地创新的平台,而不是跟随者。 |